忠義故事 - 談英雄人物─關羽


作者:郭 錚 


  談到忠義二字,最讓人景仰並津津樂道的史人物首推關羽。關羽(西元前二一九年),約生於東漢桓帝年間,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人(今山西運城市)。


  中國人對關羽崇拜由來已久,其名氣隨著《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而愈來愈大、威望愈來愈高,僅在明代萬年間就數次加封,成為「關帝」。


  關羽早年因犯事逃離家至幽州涿郡。中平元年(一八四年),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巾賊」的戰爭,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擔任劉備的貼身衛士。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後,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被封為平原國相,關羽、張飛任別部司馬,分統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當劉備為公事挑燈夜戰時,關、張二人更常不辭辛勞隨身守護。


  關羽重要史蹟包括「解白馬危」、「千里走單騎」、「大意失荊州」等史故事,膾炙人口。


  人們喜愛關羽,不僅是他卓越的軍事才華,更深入人心的是他的忠義故事。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成了生死相交的異姓兄弟,從此,關羽追隨劉備,至死不渝。


  曹操曾為籠絡關羽而機關用盡。關羽「雖感操恩」,但始終不忘舊主。當知道了劉備的消息,關羽千里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表現出了「義薄雲天、忠不懼死」的氣節,返歸舊主。不降曹,表現出「忠」的氣節;夜不卸甲保護嫂嫂,則為「義」;尋劉備,則忠義兼而有之。接著,「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的故事又顯現關羽重義而知恩圖報的一面。話曹操百萬大軍在赤壁慘敗,隨行三百餘人逃出重圍,路遇趙雲、張飛,又損兵折將,飢餓疲憊,可謂到了窮途末路。曹操逃竄到華容道,原本心想可喘一口氣,豈料竟又遇到諸葛亮周密安排的關羽部隊伏兵襲擊,曹操心中暗自叫苦:「天亡我也!」此時關羽要捉曹操,對易如反掌。情急之下,曹操只得親自上前請求關羽。關羽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頗感為難。關羽曾立軍令,誓死剿滅曹操,如果在此關鍵時刻放了曹操,那是冒著斬首的危險。後來還是心一橫把曹操放了。連死都不顧,還記得報恩,這就是關公之義!幾百年來「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情節令無數讀者蕩氣迴腸。但筆者認為關羽不應為表現個人的「義」而公私不分,應顧全大局將曹操砍殺才對,否則豈非「婦人之仁」。因為他這次「縱虎歸山」,造成往後國破家亡,甚至自己及長子關平慘遭斬首之厄運,實在是千古悲劇!《三國演義》總成過往傳奇、稗官野史、戲曲、部話本及民間傳中關羽的故事,和史書中關羽的事蹟有所出入,如關羽酒斬華雄為漢末、魏晉以來的傳,按史華雄實為孫堅所殺;土山約三事是關羽戰敗被擒而投降;文醜實死於亂軍之中。而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戰忠、手持青龍偃月刀、坐騎赤兔馬、身高樣貌等都為構。史書《三國志》裏的《關羽傳》記載:建安五年(西元二○○年),曹公東征,先主(劉備)奔袁紹。曹公禽(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袁)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南朝裴松之注引《傅子》記載,張遼、關羽對話之後關羽表達離去之心,張遼曾為是否如實稟報曹操而苦惱。太祖(曹操)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曹操的一句話,道出了關羽之所以受後人景仰,在於他對國家及元首永遠忠誠!關羽的忠義故事代代相傳,代君主為表彰其忠義氣節,紛紛加封關羽的官階,宋時封為「武安王」,明封「協天護國忠義大帝」,清乾隆間詔改其謚為忠義,亦稱為「關帝」、「關聖」、「關聖帝君」、「武聖」,流芳萬世。(作者為資深文字工作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anc 的頭像
    yaanc

    TOMI

    yaa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