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詠春拳談辨識好師傅及好的學武心態
三路拳互為串聯的小念頭、尋橋、標指是一招一式由簡入繁學用合一,學生首先要捨棄自大的念頭,不要自以為是,要按部就班全心全意去接受教導並要有耐心學習到底、專心一意、勇於發問當中慢慢加強不是一步登天。功夫無法用金錢去買,不要自迷迷人,因為自己先走進騙局,才會有江湖術士設局去騙錢。
在用拳的反應上以個人資質決定,但只要集中精神學習不分來學的時間長短還是可後來居上。這與功夫的天份很有關係,功夫的動作會形成一種本能的表達沒有一定的招式,攻防再攻防,招式接連招式,要把詠春學好,不是單純去練拳路也不是亂無章法的打,而是把所學的動作能做到身法自然,因為他在動,己也須動,對方要襲擊不會預先告知你,所以要做到如何身法自然,就要廣義的去了解、熟練詠春不能侷限在單招死式,因為招式死的,動作是活的,所以動作要發揮活功夫,使用詠春拳就是一種身法自然即習慣於應變的隨機運動,最重要的就是做到身法自然,在詠春來說就是有手打手、無手變手,黐手即是卸手,其實不管任何功夫,都要做到身法自然。
武字本身的動作是廣義去發揮所學技巧而這個依靠資質天份是可望達成的,但不只是學生個人的資質天份還要再加上不斷練習自行領悟之外,一定要找一位真心要把這一門好的武術傳承下去並擁有足夠學理專門的知識能配合教學的好師傅。因為戰術運用是需要好師傅來啟發的,就象發現了門把也需要有鑰匙一樣才能了解很多拳理,才能夠在你手上發揮技巧,動作運用熟練與此結合使學理技術合一成為一門好武術。那如何辨別好師傅呢?
・ 師承、入門習武時間、教學資歷,這三項重要的資訊清不清楚,
・ 隨著學生程度的提升是否能定期接受學生的比試,
・ 示範時不是照著老師模擬好的動作教學而是能隨機反射示範攻防的動作,
・ 學生習武至某個高程度上,在毎個階段的比試中是否仍感覺自己的程度還是在老師的掌握之中,
・ 是否能著重身韻(拳理在動作上的表現)・身法(攻防技術的架構)・技巧(動作的要點、發揮擊打面的流暢度、拳軌線的物理性動作),這三項點線面是否能精切落實,
・ 是否在於系統、規範、規則、連續的原則上洪揚該門武術的要素,
・ 不是找一個嘴砲或自以為是的老師,老師一定要有豐富的專業理論及無數的實用經驗,
・ 是否有足夠的想法發揮技能與經驗去親自指導,如果老師只是一招一式的用嘴講固定的動作而不去親身示範這便有問題,
・ 有否高高在上容不容許學生發問,能不能有理論加上實際動作來回答學生的問題,
・ 老師有沒有確實明白了解動作的延伸,是否有經驗或動作引導你進入狀況,
・ 是否站在詠春拳的理論依據上講解,技術是否純正而不在於正不正宗,
・ 對練時是否有帶入一些不同程度的搏擊情境,
・ 在教學動作上有否包括應有的學理如:道德教育(最重要就是要教學生放棄打人的思想;武術自保,非打人也)、物理學、幾何學、人體工學、生理及心理學的共同配合及戰術結合(包括詠春拳、踢法、反關節技、摔法、擲法、加強學生用拳概念的兵器等)
如上所例因為這些應有的教學態度及方法都是往後學生能不能發揮技術的關鍵,因為運用時是戰術、學術等學理研究交溶合在一起的。
習武的人至始至終都不能存有自大如何去攻擊對方的意念,為打人而練武就是犯大戒,要記住練武不是如何去打倒別人,因為練武不單是動作的本身,練武是熟習你所學的動作,練武是強大你的體能,提高你的生理機能和開發你的思路,用學理開拓你的心胸,要不停的加強自我學習,更要時時自我反省,所以練武可以促使你去深入,促使你去學習更好更高的拳理,從開拓中提升你的人格,文武合一,最後成為一位智者而不是一介武夫。
湯展豫
*相關文章:授 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