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因果報應思想與古典小道德教化主題(4)


 


文/靜遠【明慧網二零一三年四月二十日】(接前文)


四、義利觀


 


所謂「義」,是指道義、正義等超越物質利益之上的道德價;所謂「利」,是指金錢、財富等物質利益。孔子「君子於義,小人於利」,君子做事以道義衡量,「見利思義」,而小人只講究私利,以利來衡量,會為利益捨棄道義。孔子把不義而來的富貴比作浮雲,:「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古典小中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小故事傳達著「君子重義輕利」以及「不義之財不可取」的社會倫理思考。


 


如《夷堅志》中《市道人》講述的富余翁,家收谷十萬石,而處心仁廉,常減價出糴一石,又以半升增給之,是典型的儒商,家道一直昌盛;《蔣員外》中講述的蔣員外,輕財重義,聞不肖子侄變賣田,必隨其價買之。待其無以自給,又舉田以還,不取回其錢,如此買而又還多次。一日,蔣員外泛海入郡,因大風擊舟而落水,舟行如飛,舟人挽衣救之不及,忽遙見一人冉冉立水上,隨風赴舟所,視之乃蔣員外,舟人遂扶其登舟,問其所以,謂將溺時,忽覺有物托起其足,順風而送至舟所。書中「人以為積善報雲」。而與之相反的則是反映奸商不仁不義,終不為上天所容,故天誅之的故事。如《閉糴震死》和《夷堅志補》中的《鄱陽雷震》:前者記載的是饒州余幹縣桐口社港西民段二十六,被雷震死,因其在飢荒之年囤積居奇,儲谷二倉而閉不肯出,故天誅之,既死,谷皆為火焚。後者則記載了饒州城下一大米商為取厚息,在三百石米中雜以糠殼並以水拌濕出售,結果在途中遭雷擊,米沉江中、顆粒不存、險些喪命。奸商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再如「三言」(《警世通言》、《世明言》、《醒世恆言》)、「二拍」(《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中的誡貪財、誡負義就是警醒世人重義輕利和先義後利。裴度本來命該餓死;施潤澤家中開了一張綢機,正以為本錢少無法擴大經營而苦惱;呂大郎之子被人拐走,為尋找兒子,四處經商,破後流落他。這些人拾到錢財後沒有據為己有,而是物歸還原主。這些拾金不昧的人最後都得到厚報。本該餓死的裴度出將入相;施潤澤還金之後,免去了兩次殺身之禍,危難之時,幸得那位失主無私援助,家道日盛,富甲一方;呂大郎還金給失主,找見了兒子。而貪不義之財的趙昂、倪善繼、朱常要麼送命,要麼家道敗落,令人引以為戒。


 


談因果報應思想與古典小道德教化主題(5)


文/靜遠【明慧網二零一三年四月二十二日】(接前文)


五、倫理觀


 


古典小中有大量宣揚倫理道德的篇章,其中許多人物形像,本身就是倫理道德的載體。受傳統文化意識尤其是儒家思想影響,以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為代表的道德倫理體系規範著人們的行為。《封神演義》中:「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為。」


 


如《隋唐演義》、《太平廣記》等書中都有講述唐代郭子儀的故事,稱其為「天官」、「五福全」的代表人物之一。「五福」即長壽、富貴、康寧、崇尚美德與和平。他之所以五福全,是因為他做人有度量、能包容、與人為善、德行端正。他在平定「安史之亂」和抵禦外族入侵中屢建奇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忠勇愛國,愛民如子,無論是軍功、輔政,還是為人,都可當得上楷模二字。他曾單騎赴回營,聯合回紇大破吐蕃,收復了洛陽、長安兩京,唐肅宗對他:「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做上司,他善於培養人才,提拔的部下中有六十多人後來都因功位至將相。他集富貴壽考於一身,子孫顯貴安泰,人們都是其寬仁得到的福報。書中稱其「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猗歡汾陽,功扶昊蒼。秉仁蹈義,鐵石心腸。四海靜亂,五福其昌。為臣之節,敢告忠良。」


 


「五福全」的另一著名人物是北宋的范仲淹,無論生前還是身後都倍受世人的尊敬,其行善積德惠及子孫。《范仲淹傳》等書中講述了范仲淹剛外和,性至孝,節儉而好施予。他在詩中寫道:「長戴堯舜主,盡作羲民。耕田與鑿井,熙熙千萬春」,希望百姓能生活在像堯舜那樣的盛世。他在《岳陽樓記》中寫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成為古代正直的士大夫們立身行己的準則。范仲淹官居參知政事,但他不為子女留下錢財,而是將其俸祿用於興學、置辦義田、扶危濟困。他的幾個孩子都很有建樹,為官清正,把自己的俸祿大多用在了擴大范仲淹辦的義莊上了。


 


儒家重視修己,提出「慎獨」,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恪守規範,不要認為做事無人知曉,其實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三國演義》中糜竺因為「目不邪視」、「以禮相待」得到火德星君的提醒。糜竺家世富豪,有一次去洛陽做買賣,乘車返回,路上遇一美貌女子,要求搭車。糜竺遂下車行,而把車讓給女子坐。這個女子邀請糜竺一同坐車。糜竺上車後正襟危坐,目不邪視。走了幾里,女子告辭,臨別對糜竺:「我乃南方火德星君也,奉上帝敕,往燒汝家。感君相待以禮,故明告君。君可速歸,搬出財物。吾當夜來。」完就不見了。糜竺大驚,飛奔回家,將家中所有財物急忙搬出。當其家廚中果然火起,燒毀了所有房屋。糜竺就廣捨家財,濟助貧苦,後來跟隨劉備,矢志不渝。


 


道德觀念給人們提供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人的一切言行都在天的關注之下,所謂「天心」、「天意」、「天威」、「天怒」的法在小中隨處可見。如《三國演義》中奸臣董卓死後遷葬,「天降大雨,平地水深數尺,霹靂震開其棺,屍首提出棺外」,以至「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為雷火消滅」,書中:「天之怒卓,可謂甚矣!」《岳全傳》中的秦檜賣國求榮、陷害岳飛,難逃報應。秦檜後來背疽潰爛,死時看到有神人舉錘打來,周圍人都聽到他喊「饒命」和鐵索聲。秦檜有個衙役叫何立,到東南方去出差,恍惚間到了陰間,看見秦檜等奸臣都被拘入都。詩曰:竊弄威權意氣豪,誰知一旦似冰消。請看臨死神人擊,天道昭昭定不饒!


 


傳統儒道釋三家思想無不教人向善。史上著名小作家如李昉、洪邁、羅貫中、承恩、馮夢龍、凌蒙初、曹雪芹等人,皆仰慕和崇敬道法玄妙的義理與高超的道德境界,而且他們中有的依法修行。其作品中常以業報輪回來解釋史人物的命運、史事件的因由,而書中的許多「詞曰」、「詩曰」、「有詩為證」、「有詞為證」等更強化了這一論點。重視人物的德行節操,人物形像的善惡良莠,有如涇渭之水,分明易辨。其作品無論是在藝術性還是在思想性上都熠熠生輝。


 


中國傳統文化始終都表現出對「善」的極大關懷和追求,宣揚上天主宰報應,天理昭彰,天道神而明之,支配善惡之報,公正無私。企圖使人通過好因獲得好報斷導致惡報的因而力行可獲善報的因,勸人行善避禍,對社會各個階層起著警策、教化和保護作用,使人出於對自己及自己的未來負責的態度慎重選擇自己的行為。而當今中共卻強制給人灌輸無神論和無因果報應,破壞人們的信仰和正信,迫害敢於真話的億萬法輪功學員長達十三年不止,使社會道德淪喪,必遭天譴。


 


(全文結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anc 的頭像
    yaanc

    TOMI

    yaa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