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傳統拳譜的精神
作者 湯展豫
社會文化越往物質主義變遷,往往精神文化上的結構就容易變異,繼而影響在各個傳統文化上純正内涵的變化,有的相對被現代化而變異了,有的還能固守傳承依照著傳統的規範去做。在傳統武術上來講這些經過百年歴史的拳法都有自己傳承的拳譜,其中記載了諸多對門生的要求如:坐姿、站姿、用語、態度、神情等,很多規定都是從生活中開始做起的,冀望養成門生有一個端正的品格得以在學武初期將武德教育漸漸自覺性的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然而這些拳譜内容的結構多由精神上的東西來組成,精神上的東西其内涵是一個與物質主義強調用肉眼看得到的主張相反的,一般人講的意志力、集中力或指人格品性等這是肉眼所看不見的一種無形的規條,亦所謂在看不見任何有形物體的情況之下,於生活作息中能自覺性的以這個無形的規條來做人處事,依此做到修身養性的話即是實踐了精神上的東西。這種道德實踐與一個人的言行緊密相關,故可認知:精神上的東西如同一個無形的規條即拳譜中的道德規範,並由作為中的表現反應了這個人的修養程度了。這不就應證了:人的行為端由精神上的昇華而變得高尚的由來嗎?所以精神上的東西是影響人作為的如何其最主要的因素了,因此古老的拳法是注重精神上的東西的,傳承中將其撰述成文字内容來作為世代門生應遵循的品德規條。
古老的拳法中留下的這種品德規條是需要承襲者在不斷的實踐中去悟出不同程度的道理繼而達到武術境界的昇華以及功力的上長。通過拳譜裏面的内涵使習武者對自己所學的拳法提升了信心,在以武會友之際於比試中證實了功理,更堅定了自己的勇氣與意志,並且通過證實功理的過程,便能學會向内找看自己面臨的問題來不斷的完善著自己,這種實踐過程便是以悟達德的表現了。
一個習武者入門學藝開始,在整個練武的過程中都不能或缺品德規條的相伴,因這是在拳技上漸進趨成的要素之一。常言:「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在習武者忍苦精進練武中,在遇到問題時向内找,在遇到難關時對照拳譜中的功理,由此體悟先人精神道德上的智慧,體悟先人拳術造詣上的精華。所謂精進實修者,亦即以悟達德的實踐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