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德武術會 湯展豫
系統詠春拳- 偏身系簡要
梁贊先生傳授的詠春拳有早年的正身拳法與晩年的偏身拳法。偏身拳法是晚年梁贊先生回故居古勞之後深入研究,為適合男女老少、高矮肥瘦者的習者學之用之,自創出能操作省力、以小搏大、弱者勝強的詠春拳技。
本會「系統詠春拳」是出於江門門下習正身(小念頭・尋橋・標指)與偏身(搏打25式散手對拆39式化招)二種再經過為實踐偏身的消打法整理成一套系統的練法,其根據是先習正身打好對中線消打概念的基礎再學偏身讓招式發之以內力行氣,以勁出力並訓練在對敵時能達到「己中離他中,身離己手中」的消打法。黐手以圈形為訓練手形,練習重在己身防守圈範圍即不出四境,欲達目標為做到非目視而觸識的「力消即打」要求能封化來力卸擊消重。主要理念是實戰中記憶出套路的招式時身與技容易相絆,想的招傳達到身的手足動作其反應的時間差使出手的速度變慢,實戰的效益不如期待往往感到招不從意,為克服這個現實的問題:主要把套路對拆使橋手併肘分距為長、中、短變成以偏身游移的散式動作,在無招勝有招的概念上創造出一套以偏身游移的散式為主的詠春拳。
「系統詠春拳」的偏身系拳法,區別是不拘於「手形」而重於「活用」,先「以打為鋒」,「先消後打」次之。由「居位」訓練達到貼身「卸力」,再運用散手動作訓練「巧力」,練時要求動作準確按「點線面」完整不倚,活用中認識「二維」與「三維」之中線概念再衍生出對高低﹑縱斜﹑平行﹑内外之通變。初學便開始認識橋手的長﹑中﹑短之用勁出力,再銜接衝拳﹑接橋﹑手刀﹑標指﹑桿膀等基本打法。
「手形」通變成手法即用有概念時,開始記字訣並使應用到實戰切磋中來加強技巧的邏輯性使明白拳理繼而再提高自己的實戰能力相輔相成。本會訓練技巧為重,不以強化體能肌力﹐用力以勁不出死力技擊在動作的時間差取勝。通過對「破空」的消打手訓練﹐在套路中即開始訓練以內力行氣使練擊發揮到每一個擊拳動作中﹐練就硬打但出於自然內力。運步則以中線為主三角為用,腰為軸活步移做「側身步」與「移步」的對應﹐運步注重外門起攻守﹐由步重視身法與身韻的訓練。
「以打為鋒」即以拳開頭,出手有消打又稱「雙手齊發」﹐先發須動作組合貼身靠打拳腳同用。理念是朝面迅閃側身入偏己離他面手入裏簾﹐腳入人背圈制迫發以放倒。手法由「組手」劃分再練擊對拆訓練内勁應用於散手並結合運步了解破空的身法,但雙方在攻防中反應是最不穩定的依賴,所以訓練迴腰的運用就極為重要,在「搏打」套路中的三角步是結合偏身側打的運步法,利用走外門圍外門的「定步」、「退步」、「追步」打法,當其偏身遭側擊時使用腳法做出單重使腰能左右迴向移動達到能立即調整兩側進退並結合手足消打才有反擊技法之效故能積極採先攻,有這樣的條件才能不怕先攻做到真正的「以打為鋒」。
「先消後打」即埋身用膀觸覺反應以身、手、腰、步靈變對直化圓滑打同時。先消要求迴身靠打通體遊移使用吊膀、掌腕、指絡植入與卸打,順勢連打用拳須應變化搆一出手便反關節制敵。技術上可在定步中用身偏迴同時達成閃躲故以「偏身、側打、三角步、迴腰」做到身或手的迴圈化直,出手時的拳或掌多為三角軌再迴軌做連消帶打或消打同時,在身法閃躲的同時在原地利用迴身逆時鐘轉拳可迅速擊衝二維中線的目標,手臂能短距打出強大的衝勁。對方遇到這種「腰馬合一」的打法不管是進攻防退多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招使不出招,閃避又閃避不了;而轉馬偏身者看似迎合正打卻能發揮外門側打,只要注意好對方的外門掌控好側身的偏斜度用即可側身打正身避免和對方朝面直撞,又可在三維破空中同時入背以圈腳或拑腳牽制。